欢迎光临公园!

最近加入的商品

0 件商品 共计 ¥0.00

加入购物车
您的购物车中还没有任何商品。
手机站

发现之旅:岩中泥猜想

首页    广角    发现之旅:岩中泥猜想

 

 

岩中泥猜想-yzn001

 

2006年撰写的文章和2019年撰写的后续。 奇迹图文/2019.1.19

 

 

 

岩中泥猜想-yzn002

 

▲ 此文2006年8月17日在紫砂公园网站首发(备份截屏)

 

 

       前几天,因着某种原因,认识了殷建平先生。
       紫砂圈说起来很小,却是相当封闭。比如某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,或者我一直要找的某个工手,可能就是我常去的某位艺人的邻居,但没有人会帮忙介绍,隔了很长的时间偶然碰上了头,才发现咫尺天涯竟是这么回事。就拿这位殷先生来说吧,他的亲戚甲,是我一个很好的朋友。他常往来的一位朋友我曾经卖过他的作品。我在一个壶商那里也见过殷的雕塑。
       碰到了一提起,都是熟人。
       闲话不表。殷先生有一个发小姓刘,最近在配泥,发小家境不好,殷先生是一个很讲义气的人,在圈内认识人多,帮衬着介绍一些生意。
       于是我约了朋友乙和殷先生一起去拜访他的发小刘。刘的家就住在黄龙山“红泥宕”口,红泥宕1983年就废弃了,曾经风靡港台的“文革水平壶”的矿料即源于此地。刘以前在台西矿上干了一年多,加上父辈就生活在黄龙山上,对于泥料的认知有着丰富的经验。不过刚开始配泥不久,试片和成品泥并不多。
       看了桌上的几个试片,感觉都很一般,中规中矩,没有明显的特点。刘变戏法似的不知从哪里掏出一个烧成的身筒递给我,说:“这个岩中泥其它地方没有。是在我们家屋后的院子里挖出来的,夹在两层岩石的中间。很薄的一层,泥料很干净。”
       岩中泥?当我看到身筒的色泽时,眼睛瞬间亮了起来。
       “这是原矿吗?”我问。心头暗自嘀咕:怎么有几分像我收藏的文革前紫砂泥?
       “绝对原矿,什么都没有加。”刘说。
       殷先生在一旁补充道:“我拿去给甲看,甲一口咬定是深拼紫,加了锰粉。但这个真的是原矿,40目的颗粒加60目和80目的通粉。”

 

 

 

岩中泥猜想-yzn003

 

▲ 黄龙山红泥宕  
采用2007年9月2日《岩中泥,失传已久的天青泥》一文原版照片

 

 

 

岩中泥猜想-yzn004

 

▲ 发现岩中泥的宕口,深约7米。  
采用2007年9月2日《岩中泥,失传已久的天青泥》一文原版照片

 

 


       当我第一眼看到烧成的《鱼罩壶》时,脑中灵光闪现,这会不会是失传以久的天青泥?明周高起《阳羡茗壶录》中记述:“天青泥出蠡墅陶之黯肝色。”就是说天青泥烧成后的颜色像暗猪肝色。这也是历史上有关天青泥色泽唯一的文字描述。
       徐立在《宜兴紫砂矿源之探究》一文中提到,紫砂泥中显色元素主要为铁,含量较少的元素有锰、铜等,烧成过程不可能呈现近似天青的颜色。为此他特别请重庆师范学院的教授作了化学成分的分析。
       在紫泥中,自古以天青为最。那究竟是什么原因称其为天青泥呢?一种说法是矿源呈天青色,由于泥料的称谓都是开挖的陶工随口起的,这种说法较可信。潘持平老师在他的文章里提供了另一种说法,天青,染色名。深黑而微红;所谓深青而含赤色的绀色(《辞源》371页),前人因这种泥与天青染料相似,习惯称之。
       在讨论天青以前,我们先来说说青泥。1932年出刊的《宜兴陶器概要》中记述:“宜兴陶器,大体可分两种。而在产地内部则可分六种,试分述于后。第一类,青泥业(紫砂业)一、青泥业之业地蜀山、潜洛、上岸;二、原料产地:黄龙山、赵庄山、银墅山;三、泥料名称:青泥(一名紫砂)、绿泥(又名潭砂泥)、大红泥……”从上述文字可见,解放以前紫泥一直叫青泥,比如我认识的一位在黄龙山干了一辈子陶工的解师傅,就把紫泥叫青泥,紫泥上面的一层叫皮青。那么紫泥的矿料发青吗?显然不是。
       按照我的推断,青泥实则应为“清泥”。而现在广泛应用的甲泥应为“夹泥”。这些都是宜兴口语在记述成文字的时候被误读了。拿底槽清来说,有写成底槽青,也有写成底皂青的。降坡泥呢,我一开始就打成岗坡泥。因为在宜兴话里,降和岗读一个音,如果不了解原委,就很容易出错。
       众所周知,明朝的时候没有大型挖掘设备,工具十分原始,一般只能挖到黄龙山浅表的泥料,而浅表的泥料成分复杂。仿老壶的都知道,明代茶壶的显著特征就是乱砂头,颗粒十分杂驳。
       开采的“塘户”形象地把这种“和三夹四(宜兴土话)”的泥料称之为“夹泥”是再恰当不过了。等挖掘到紫泥矿的时候,发现这种泥料质地干净,不再需要人工像夹泥一样繁琐地剔除其中的石灰质、岩石等杂质,叫它“清泥”,意谓“清清爽爽(宜兴土话)”的泥料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。
       举个例子:想必大家都买过清水泥的壶,顾名思义清水泥就是清泥加水。如果是清水加泥,红泥加水也叫清水泥?段泥加水也叫清水泥?显然是不通的。
       塘户的文化都不高,估计一些人连书都没有读过,不可能像文人一样讲究诗情画意,如白麻子、红麻子、黑墩头,都是很世俗的俚语。底槽清,顾名思义,就是底下的一槽清泥。降坡泥,就是下降坡度那个地方的泥料。因此当他们发现夹在两层岩石中间的一层矿料,天然纯净清爽,没有一点杂质,数量又很稀少,简称它为天清泥,这种解释是合乎情理的。并且,这些塘户还要将矿土卖给“磨坊”人家,磨坊老板在记录各种泥料的数量时,很有可能把清泥写成青泥,天清泥写成天青泥,就像我们时常在乡下看到一些店老板会把鸡蛋写成鸡旦一样,最终以讹传讹。由于天青泥采掘量少,耐高温,烧成色泽醇静,老板买进卖出的价格都高,所以就显得尤为名贵。

 

 

 

岩中泥猜想-yzn006

 

▲ 红泥宕老青泥(紫泥)矿标。
采用2007年9月2日《岩中泥,失传已久的天青泥》一文原版照片

 

 

 

岩中泥猜想-yzn007

 

▲ 岩中泥矿标。两两对照,紫泥是块状的,岩中泥呈片状,像千层酥。
采用2007年9月2日《岩中泥,失传已久的天青泥》一文原版照片

 

 

       为什么我会把岩中泥和天青泥联系起来?
       其一,烧成色泽。个人以为,所谓黯肝色,就是接近乌黑的颜色。对照中国传统配色色谱,深紫色古人称为粟色、乌檀色。这个黯肝色肯定要比粟色来得更深。潘持平老师在他探讨天青泥的一文中也提到,上世纪七十年代,宜兴紫砂工艺厂以人工合成的方法,欲使天青泥再现,由此出现了拼紫泥。可见,黯肝色应该类似深拼紫的颜色。
       其二、紫砂泥料的最高境界是什么?一个是醇、一个是静。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,做人做事要内敛,忌锋芒毕露。紫砂虽然只是一把茶壶,却也反应了玩家的品格。天青泥相对紫泥、团泥而言,更为深沉含蓄,自然受到文人士大夫的钟爱。
       其三、台西的明矿开采了四年,如果这种岩中泥十分普通的话,理应大量出现,但本人从事紫砂业数载,阅壶无数,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款泥料的作品。天青泥原产于大水潭,而岩中泥产于红泥宕,它们的地理位置都在黄龙山山角,只不过一个在南一个在北。按地质学家的说法:紫砂成矿年代为古生代泥盆系,距今约三亿五千万年,黄龙山位于江南古陆边缘,海、陆、湖交替的三亚类地带,由于风力或水利的搬迁,一些细小的粘土颗粒及其他矿物形成沉积型粘土页岩。不妨作个天马行空的设想,假如海风带来一片砂尘落在黄龙山上,它不可能沉积在山顶,肯定会往两侧陷落。呵呵,这个想法太过西游,就此打住。

 

 

 

岩中泥猜想-yzn008

 

▲ 岩中泥矿标。喷水后呈乌青色。
采用2007年9月2日《岩中泥,失传已久的天青泥》一文原版照片

 

 

 

岩中泥猜想-yzn009

 

▲ 徐志倩2006年10月作品《鱼罩》   泥料:岩中泥(紫砂公园提供)
采用2006年11月1日拍摄照片

 

 

 

岩中泥猜想-yzn010

 

 

 


       胶片发明以前,历史只是描述,所谓的真相都要带个问号。
       编撰史记的作者,并非事件当事人,能依靠的,只有口述、回忆、传闻、推算和想象,再捎带点个人或上层的好恶。人的记忆是顶顶靠不住的,如果没有日记或大事件发生,让你回想十几年前的经历,多半会发生时间和空间的混乱。
       比如刘玉林撰写的《阳羡茗砂土》,关于金黄段的章节,称2005年初,有位客人要求刘玉林配徐友泉的八宝壶,于是只身到黄龙山上探宝,在龙背上发现了金黄段。但紫砂公园2004年就推出了刘玉林的金黄段作品《东方之子》,显然将时间搞混了。
       比如“民国四公子”,距今才百年,就出现了多个不同的版本。
       再比如龙血砂的百度百科,文末有一句:龙血砂为高端降坡泥的一种,龙血砂对降坡泥有如大红袍对朱泥,底槽清对清水泥的关系。事实上,降坡泥和龙血砂八竿子打不到一块,不管矿料外观、矿料结构、含铁量、含砂量、风化、炼制、烧成色泽、颗粒效果,没有一处相同。
       我们无法穿越到明朝去求证岩中泥是不是天青泥,定位为一种猜想应该更恰如其分。

 

 

 

岩中泥猜想-yzn011

 

▲ 2008年,红泥宕所在地块,被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拍得,进入大规模拆迁阶段。
为了验证岩中泥的猜想,从08到11三年间,奇迹多次前往红泥宕跟踪拍摄、收集第一手素材和资料。

 

 

 

岩中泥猜想-yzn012

 

▲ 刘的房子已被拆除,发现岩中泥的宕口变成了废弃的水塘。

 

 

 

岩中泥猜想-yzn013

 

▲ 两年后,宕口的水已被抽干,一些外包工争分夺秒地在这里淘宝。
几米远处,机器轰隆隆作响,施工队员正忙着平坡、测绘。

 

 

 

岩中泥猜想-yzn014

 

▲ 岩中泥原生态。
两年前,有关岩中泥的信息只有刘单方面的描述,两年后岩中泥从水底露出真容,才证明刘所言不虚。
夹在两层黄石中间,薄薄一层,片状,像千层酥一般。断面质地细腻,有较强的油脂感。
纹理呈线状,一道紫压着一道青,青紫相间,辨识度极高。

 

 

 

岩中泥猜想-yzn015

 

▲ 岩中泥原生态。
有薄薄一层夹支,夹支呈青白色,质地细腻,类似本段。
裸露在外面的夹支,因雨水和潮气氧化,形成米黄至金黄色的水锈。

 

 

 

岩中泥猜想-yzn016

 

▲ 岩中泥宕口五年间的变化。第三张照片拍完没多久,这里就被整体推平了。

 

 

 

岩中泥猜想-yzn017

 

▲ 2006年,当奇迹撰写《岩中泥,失传已久的天青泥?》一文时,只不过是一个大胆的推测,我在刘家看到的,是岩中泥的矿标,已风干,色泽跟天青有云泥之别。但2010年12月1日下午四时许,在宕口东侧一个挖掘点,一位外包工用铁钎铲下去,掀开表皮的一块黄石,露出天青色的原矿时,那种震撼和狂喜至今难以忘怀。清晨,天 空露出鱼肚白,还有比这更形象的颜色吗?

 

 

 

岩中泥猜想-yzn018

 

▲ 视频截图,没有做任何校色。
上面两张《岩中泥原生态》照片,都是从侧面拍摄,拍到的都是岩中泥的断截面;12 月1日的视频和照片是俯拍,刚好拍到了岩中泥的平面(正面)。 众所周知,出产天青泥的大水潭,不是向山体横采(横井),而是竖采,也就是从上往下挖。时光倒推四百年,塘户在蠡墅采矿的时候(大水潭还没有形成),掀开一层厚厚的黄石,一铁钎铲下去,翻出天青色的矿料,就像清晨,阳光将出未出,泛着鱼肚白的天空,对于没有电没有娱乐没有文化,早睡早起的陶工来说,每天清晨是印象深刻的生活场景,矿料的色泽十分罕见(意味着可以卖一个好价钱),如同六七点钟的天际色,取名天青泥,是不是完美的历史再现。

 

 

 

岩中泥猜想-yzn019

 

▲ 红圈处即岩中泥宕口,已建成七十年产权商品房(双龙依云)

 

 

 

岩中泥猜想-yzn020

 

▲ 《中国紫砂》杂志2010年第2期,P128页

 

 

以下文字奇迹写于2010年7月26日:
前几天我去《中国紫砂》编辑部,看到了一篇余春林的文章,此人为早前原料总厂的工程师,毕业于上海某矿业大学,文中说甲泥亦称夹泥。 在《岩中泥》一文中,我怎么说来着?甲泥应该是宜兴话(夹泥)书面表达时的误解, 因为甲泥根本就解释不通嘛。 就在上个月,我还不知道余春林这个人呢。

 

 

2019年5月18日 04:11
收藏